查看原文
其他

网师一周观察(31)| 倾听王阳明穿越时空的洞见

郝晓东 啃读者 2022-04-17

这学期,单位工作任务骤然加重,其实几乎每天都在写,但“新网师一周观察”就被挤到边缘而减少了。没办法,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。

此外,因为另外的一件“紧急而重要”的事,除非特殊任务,准备暂停写作,封笔四个月。

“一周观察”虽然没有及时更新,但网师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按计划有序推进:各门课程高质量如期开课;实行打卡员点评制度,进一步激活写作积极性;12月山东武城读写高研班筹备进入倒计时,报名已经突破原计划人数;新网师第二批附属学校招募已结束,22所学校报名申请,目前,正在审核中;新网师十周年征文已经截止,很快将揭晓评选结果;新网师专家徐明旭、王辉霞、龚保全等不辞辛苦奔赴各附属学校作报告,播撒火种;由侍玉苗老师担当的“家长智慧成长课程”项目也发出召唤,期待成为新网师的又一崭新名片;由马增信老师发起的杜威学习部落,大家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犹如一朵夜来香,正静悄悄地热烈绽放......

我也利用周末时间到全国各地的新网师附属学校考察学习,近期分别到了内蒙古临河三小、郑州育林小学。昨天,又抵达重庆城口县复兴小学。

昨晚,从太原乘机抵达重庆机场是半夜零点,连夜搭乘教委派来的车抵达城口县,入驻酒店已经是凌晨四点。八点多抵达复兴小学,考察参观,一直到中午。简单的工作餐后,开始作报告,从一点半持续到近五点。

虽然有点疲惫,但每次到附属学校,感受到校长和老师们对新教育实验的热情,看到新教育对学校、师生乃至家长带来的种种变化,总是兴奋而感动,当然,也包括种种思考与担忧。

今天,给城口县全县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讲教师专业阅读,也有幸结识有教育情怀、爱学习的城口县教委滕远贵主任。

对于专业阅读,电脑上已经有几个不同的相关课件。半个月前,在苏州大学国培班也刚刚讲授这个主题,如果仅仅是为完成一件任务,把上次课件拿出来即可。但我又不愿意重复讲完全相同的内容,近十年来,大大小小作了那么多讲座和报告,还没有完全重复过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对上次在苏州大学国培班的讲座效果不是很满意。回来后,我一直深思其中原因。

前几天,我在单位组建人文经典读书社,带着大学老师共读王阳明《传习录》,突然有所领悟。我之前所作的不就是王阳明批评朱熹的“道问学”吗?依循格物致知的路径,一味在方法上探究而忽视“尊德性”“致良知”,效果当然不理想。

于是,我调整了原来的思路和内容,昨天下午重新做了课件:《读阳明,知阅读》。

今天下午讲完,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。滕远贵局长听完我的讲座后说,除了要动员全县教研员加入新网师,自己也准备加入学习。

朱熹认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,即格物致知,即物穷理。而王阳明认为“心即理”,“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”,“理”不寓于外物,而存在于人之内心。

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:对于教师来说,培训机会、学习平台、交流渠道非常多,然而为什么许多老师听了那么多讲座、报告,参加了那么多培训,而提升不大呢?

王阳明破解了这一困惑。

他的弟子徐爱曾与王阳明有一段经典对话:

爱曰:“如事父之孝、事君之忠、交友之信、治民之仁,其间有许多理在,恐亦不可不察。”

先生叹曰:“此说之蔽久矣,岂一语所能悟!今姑就所问者言之。且如事父不成,去父上求个孝的理;事君不成,去君上求个忠的理;交友、治民不成,去友上、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,都只在此心。

心即理也,此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,不须外面添一分。以此纯乎天理之心,发之事父便是孝,发之事君便是忠,发之交友、治民便是信与仁。只在此心去人欲、存天理上用功便是。”

假如王阳明活在今天,有老师问:“如阅读之法,有许多理在,恐怕不能不学啊。”

王阳明一定也会感叹:“这种片面的认识误导人们已经很久了啊!怎么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让你领悟呢?如果心无私欲之弊,发之读书就是阅读之法啊!”

对于教师专业学习来说?遮蔽良知的“私欲”是什么呢?

在我看来,就是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:不热爱学习,不热爱教育,也不热爱生命。

这里的热爱,只有在新网师的语境中才能避免误解。我们认为:

真正热爱学习。是指对教育、生命等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和好奇;将学习视为生命内在之需求,而不是外在强加的负担;有终身学习的认识和行动,能耐得住寂寞,啃读书籍,坚持书写;知行合一。

真正热爱教育。是指虽然处于平凡岗位,但教育的理想与激情还没有完全被世俗与庸常磨灭;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职业,并把教育作为此生生命意义之寄托。

真正热爱生命。是指对生命饱含激情,不愿挥霍生命,虚度光阴;渴求生命的内在成长,希望从平凡抵达优秀,从优秀抵达卓越;愿意通过专业学习,获得职业尊严。

所以,许多教师虽然听得报告讲座多,外出考察多,之所以没有根本性的改变,是内心没有急切学习的渴望,并没有源于觉醒后的内在动力。许多时候其实是“被学习”“被培训”;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专业水平的不足和差距,也基本是停留在感觉认识上:说起来重要,但做起来就排到次要位置;即使偶尔学习,也是迫切寻求技巧和方法,求得立竿见影,一旦短期之内无效果,就认为学习无用;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;只看一些畅销书,而不是深研经典书籍。

这些让王阳明看来都是内心遮蔽。只顾向外求,而没有“致良知”。

设想朱熹和王阳明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之理的场景。

朱熹说:“欲求教师专业发展之‘理’,就应探究学科知识、教育学、心理学等理论,厚植专业素养,提升专业能力,以求得专业发展。”

王阳明听后,毫不客气地批评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朱先生这种从事物中求理的思路是大错特错啊!欲寻觅教师专业发展之‘理’,不是在各学科中找,而应该向内心求。”

如果把拒绝学习而整日冥思苦想当做向内求,显然是误解了王阳明,也无所获益的。

从教师成长来说,向内求,主要内生三个热爱。

热爱还是不热爱,核心看行动。

关于阅读,许多老师遭遇的一个问题是:能读懂的书价值不大,有价值的读不懂啊!

很多老师因为暂时读不懂,或者读后没有明显回报,就忽视了长期阅读的价值。甚至,对书籍产生误解,对自我产生怀疑。

读完一本书,自身却没有变化,根源不在书籍。有些书,读懂后让你成长;有些书,你成长后才能读懂。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,你有什么,才能看到什么。读完《论语》,自我没有变化,你不能说这本书不好;啃完《传习录》,自我没有成长,你不能说王阳明熬的是鸡汤。一个人的阅读力的问题,不是片面的理智能力,更取决存在的深度。

存在的深度,源于经历经验。惟其如此,才能以同理心同情心进入作者内心,感受和把握语言欲抵达而未抵达之处。

读书读不懂,有什么办法?我们很希望找到一个策略、工具或妙招,就能读懂。却很少反过来思考:自己是如何读的?是大概翻阅还是逐字批注?是读了一次还是读了十次?是读了三天还是读了半年?对阅读的文章只是停留在知还是行的层面?

朱熹关于读书在一段话说得极好:

“读书要切己体验,不可只作文字看……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,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。须是一棒一条痕,一掴一掌血;看人文字,要当如此。看文字,须是如猛将用兵,直是鏖战一阵;如酷吏治狱,直是推勘到底,决是不恕他方得。

不仅阅读,附属学校也有被“私欲”遮蔽的可能。

新网师附属学校的本质是汇聚尺码相同的校长。

所谓尺码相同,是指像黑龙江尚志小学的于红澎校长,内蒙古临河三小的杨百凌校长、重庆复兴小学的邱常培校长一样,自觉认同、追随并践行新教育实验,真正热爱阅读并亲自带动师生乃至家长亲近书籍,进行阅读。

不过,在招募的选择中,发现有的学校校长对新网师并不熟悉,只是因为学校老师推荐或者其他原因而申报,这种学校要慎重考虑。一般情况,如果校长不是切身认同,真正重视,如果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,新教育实验工作很难持久深入,很难真正让学校真正发生变革。对于这种学校,也不要直接拒绝,最好的办法是先邀请校长走近新网师,加入新网师,等有了深刻理解,有了实在行动后,再考虑发展加入。

附属学校要动态管理,如果连底线都无法达到,就要解除协议。有的学校加入后,校长并不真正重视;有的学校并没有履行协议等。马增信老师要调查研究,与相关附属学校及时反馈,对于确实无法达到底线的,就解除协议。

“私欲”,同样会遮蔽榜样学员。

榜样学员是新网师专家库吸收的主要对象,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。如何让榜样学员内在生长,持续成长,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。

我见过许多富有潜质、本应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,只因处境所限,缺乏广阔的平台和出彩的机会,成就感和自信心比较低,久而久之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,对前途不抱希望,成了习得性无助,失去抬首望苍穹的锐志。

新网师不仅要为榜样学员提供高品质的学术支持,也要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,特别是搭建学术交流、参观考察的桥梁,让更多的榜样学员走出学校,到新网师附属学校作培训,通过报告讲座的形式,一次次梳理总结,升华自身经验,体会由知识而带来的自信和尊严,播撒火种照亮更多的教师。

但是,声名是把双刃剑。可以成就人,也容易异化人。演讲时,为了达到效果,往往自动过滤掉教育现实中的痛苦、纠结、无力和失败,筛选出快乐、阳光和成功,会自觉或不自觉美化自我,会有意无意地迎合听众(观众),乃至把舞台展示当做学习主要目的和拥有成就的证明。一个舞蹈家,通过呈现优美的舞蹈来言说自己;一个诗人,通过创作隽永的诗歌来表达自我;而一个教师,主要是通过成就一批批学生来证明自我。教师的舞台主要在教室,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成就学生。若无此而作为支撑,我们的言说就可能是虚伪而空洞的,我们的行动也是迷路而行之不远的。

用阳明的话来说,是被“私欲”遮蔽。

新网师专家不可不察。

——2019年11月17日夜深于重庆城口县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